昆明致力在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上展現新作為
- 時間:2023-02-27
- 來源:
- 瀏覽:230
來源:昆明信息港
當好排頭兵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三
歷經10年產學研合作,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與長沙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共同攻克了業內“卡脖子”難題,配電網接地故障主動快速安全處置關鍵技術及裝備的專利技術產品已規模化應用于全國近20個省市,并出口海外市場。經過技術攻關,“春城計劃”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領銜人賴仞堅持創新發展,帶領團隊識別了1300多種活性多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活性多肽分子資源庫。
積微成著,久久為功。利用創新這把“金鑰匙”,昆明市多個重點產業領域取得突破,創新局面逐漸打開。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凈增361家、增長25.29%;“春城計劃”院士申報實現“零的突破”,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18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各2家;官渡區、五華區入圍全國創新百強區,科技創新支撐昆明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
按照昆明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今年昆明將在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上展現新作為,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將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力度,圍繞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項目10項以上;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5家以上、院士專家工作站15個。
重項目 構建“雙鏈”融合新格局
中國鐵建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新一代鐵路大型養護裝備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示范”項目圍繞鐵路大型養護裝備存在的“卡脖子”及自主化和智能化等問題,結合實際運用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研發新一代鐵路大型養護裝備關鍵技術;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基于AI的高原湖泊生物動態監測新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項目圍繞滇池湖泊生態系統,通過系列技術的融合,建成具有關鍵物種信息的滇池生態系統多維數據可視化平臺……2022年立項的“省市一體化”項目,每一項都突出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產業發展裝上“引擎”。
推動重點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關鍵在項目。日前印發的《昆明市2023年勇當全省科技創新排頭兵行動方案》明確,今年,全市將圍繞產業創新發展的痛點、難點和堵點,高質量組織實施一批省市一體化重大科技項目,加快解決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瓶頸的技術問題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省市一體化”是近年來的熱詞。2021年,省科技廳和昆明市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改革創新探索。1年多時間,雙方聚焦重點產業科技需求,布局協同創新重大任務,一體化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一體化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體化培育科技型企業、協同培引科技創新高端人才、一體化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組織科技招商引智,全市重大科技項目展現新作為。2022年,雙方共同立項兩批12個重大科技項目,獲得省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18700萬元,其中省級財政科技經費9350萬元,創近3年來的歷史新高。
通過實施系列項目,全市預計在智能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申請發明專利60余項,形成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核心技術20余項,引進、培養各類高端技術人才、專業人才50人以上,促進社會投資超過4.2億元,相關新產品銷售規模預計將超過50億元。初步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和“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強主體 壯大產業經濟新動能
2022年底,昆明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昆明市企業上市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5年)》提出,為全方位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積蓄新動能、增創新優勢,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增上市企業12個以上。今年1月,省科技廳發布的消息顯示,經省科技領導小組同意,“云南疫苗實驗室”“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獲批建設。加上此次獲批的2個實驗室,近5年來,已有5個云南實驗室在昆明落地。
在“大抓產業”的主旋律下,企業、重點實驗室、孵化器等創新主體的地位不斷凸顯。依托各類主體,過去5年,省農科院選育的雜交玉米品種“云瑞408”成為云南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并推廣的綠色玉米品種。貴金屬前驅體材料產業化和納米液態金屬熱界面材料技改項目獲得中央技改專項資金支持,藍寶石單晶、電子級多晶硅、高純銦列入國家《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
2022年,全市在新材料、數字經濟、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18家。在經費支持上,對已認定的“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實驗室”開展高端人才團隊培育,給予3000萬元培育經費。此外,圍繞生物醫藥大健康、高原特色農業等六大產業布局,認定11家單位作為企業科技創新中心暨昆明市科技創新團隊,支持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人才隊伍培育。目前,經培育、評審認定,即將啟動涉及數字經濟、先進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的9個云南省重點實驗室建設。
2022年印發的《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未來幾年,昆明將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昆明市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完善提升,促進相關領域原創性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突出校企聯動,共建前沿交叉學科、實驗室和基礎研究機構,加快“呈貢科教創新城”“盤龍生物科技小鎮”等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科技企業,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實驗室集群、孵化器集群、高校創新園集群,建設高水平科教創新先行區與現代科教創新城。此外,發揮高新區、經開區、云南滇中新區等平臺引領作用,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錨定整體目標,今年,全市將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完善高層次創新載體成長體系建設,加大云南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培引力度,力爭新增市級企業科技創新中心暨科技創新團隊10個,爭取培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1家。
謀轉化 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轉化是否順利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技創新活動的成敗?!?月8日,在2023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市科技局局長刀福東說。近年來,昆明在成果轉化應用上做文章,一個個研究課題從書本搬進了生活。云南農業大學選育的優質滇型雜交粳稻品種“滇禾優615”山地旱種模式,成功實現“水稻上山”。云南大學多年生水稻新品種“云大107”突破傳統水稻耕作方式,“一種多收”實現水稻輕簡化生產并獲高產。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6家、云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家、昆明市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服務機構27個;全市14個縣(市)區實現省級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全覆蓋。同時,積極推進省市共建云南(昆明)技術市場,一核兩翼的構建格局正在形成。
2022年,全市共登記技術合同5335項,比上一年增長59.97%。合同成交額84.26億元,是上一年的1.69倍,居全省第一。其中,盤龍區依托“五中心一平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獲各類知識產權587項、完成技術合同登記334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53項、實現經濟效益9億元。經開區建立了科技服務業動態數據庫與重點科技服務業企業培育庫,實時跟蹤企業營業收入變化,在服務業發展上取得較好成績,填報率在9個縣區中排名前三。
今年,昆明市將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攻堅行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按照規劃,將印發并落實《關于推動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辦法(試行)》。完善“昆明高校聯盟”和“科研院所聯盟”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兩個聯盟”的積極作用。提升14個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服務能力,啟動市級科技成果庫建設,加快建設云南(昆明)技術市場,實現科技成果“供給端、需求端”有效匹配,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力爭2023年培養技術經紀(理)人180人,科技服務業營業總收入達690億元以上。
招才引智 昆明發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鵬,多年來投身動物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學機制研究,獲第十五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昆明理工大學教授王華長期從事冶金過程強化與節能減排領域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成果,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23年開年,喜訊不斷傳來。
產業要發展,關鍵在人才。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新入選省“兩類人才”培養對象122名,其中省市一體協同培引科技創新高端人才14人;12個國家、省級外專引智項目獲認定;2名外籍科技專家成為區科技特派員。目前,共有在昆兩院院士13位;2021年,全市研發人員達50811人。
為進一步推進人才培引相關工作,2022年,市科技局拿出真金白銀,共支持“春城計劃”第一批認定的1個科技領軍人才專項延續項目、第三批認定的2個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4個科技領軍人才專項等7個春城人才項目,撥付項目經費2030萬元。在人才交流方面,2022年,市科技局通過“智聚春城”昆明專場系列活動,共引進30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張亞平、蘇國輝等9位院士,簽署50項重大科技項目協議,預計項目總投入金額3.9億元,帶動依托單位、聯合單位經費投入8.07億元。
同時,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外國專家引智項目。向科技部推薦申報2022年度國家外國專家項目5個;向省科技廳推薦申報2022年度省級外國專家項目14項。目前,根據省科技廳下達的相關文件要求,昆明市10個項目新列入省級外國專家引智項目,爭取到省級立項資助經費68萬元;2個項目新列入國家外國專家引智項目,爭取到國家級立項資助經費39萬元。
外國人才來華相關工作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行政審批業務1229件;新引進外籍人才(A、B類)881人。其中,A類(外籍高端人才23人)、B類(外籍專業人才)716人;外籍博士研究生29人、外籍碩士研究生165人。目前,全市持有效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的有785人。充分考慮外籍人才發展需求,經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三部門主動對接,探索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與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許可在空間布局、綜合受理、業務審批、數據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試,力爭實現一套表單、材料互認,一站服務、同步申請,一次辦結、審批聯動的新路徑、新舉措、新模式。
今年,昆明市將繼續做好“春城計劃”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專項入選人才項目年度考核、中期評價以及績效跟蹤服務,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一站式”服務專窗試點建設。此外,加快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建設,通過深入實施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選拔培養考核工作,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政策培養體系。
技術攻關 用雷達給道路做“CT”
在交通領域,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及運營安全管控技術不足導致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2022年,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檢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檢測”)結合多年技術經驗,與南方科技大學合作申報了省市一體化項目“城市交通生命線工程安全探測監測關鍵裝備與技術研究”。目前,該項目多個方案已完成制定編制,正開展定制專用長焦鏡頭等相關產品的研發。
航天檢測是國內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工程試驗檢測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持續研發創新,形成了復雜地質條件下工程建設領域的三維勘測、精準檢測、實時監測成套技術,開發了檢測云平臺、監測云平臺,研發近20種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與儀器。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地質復雜,基礎設施荷載大,道路、橋梁、邊坡運營風險高,城市交通工程探測監測技術水平低。廣泛征求多家研發機構的意見后,2022年“城市交通生命線工程安全探測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科技項目獲得立項。該項目將構建“路—橋—坡”三位一體的地質探測與結構監測安全預測預警技術,以探明城市道路病害、邊坡隱患、橋梁變形,為路橋坡的病害處置與安全防控提供充分的數據依據,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
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為路基病害三維雷達實時探測系統研發、橋梁變形遠距離高精度機器視覺自動測量系統研發、邊坡地質隱患繆子探測系統研發,相當于為道路快速做了一個“CT”。其中,路基病害三維雷達實時探測系統主要針對路基不同深度處的脫空、富水、空洞、疏松體等病害進行三維實時成像;基于機器視覺的遠距離高精度圖像位移測量設備通過光學和圖像識別方法解決大跨徑橋梁監測中“撓度”位移監測的問題;邊坡地質隱患繆子探測系統主要獲取邊坡巖土體不同位置的密度值,為邊坡穩定性和防護分析提供參數。
和傳統設備相比,該項目研發的三維實時成像雷達的結果更直觀;機器視覺監測打破了傳統橋梁監測采用接觸式傳感器,需要多臺設備、安裝復雜、成本高、受環境影響大等弊端;繆子監測可自動采集、實時監測和預警。
按照計劃,該項目有望研發車載地質三維雷達探測裝備樣機、繆子探測設備原理樣機、機器視覺設備原理樣機各1套,工程樣機20套,研究期內形成機器視覺設備50套的生產能力。生產的設備將用于企業開展的橋梁監測業務和對外銷售,實現項目成果在20條城市道路、10座城市橋梁、5個城市邊坡應用。(昆明日報 記者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