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
- 時間:2024-02-21
- 來源:
- 瀏覽:1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我國已經連續十三年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邁出了關鍵步伐,正在從大而不強向大而有韌性有序邁進。當前,我國已經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制造強國建設要同人工智能、網絡強國、數字經濟有機融合,以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構建堅實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對新型工業化的認識不斷深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等目標指引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了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協同賦予了工業化新的發展場景和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強調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更深層次地融入到工業化中。黨的十九大報告通過新發展理念指引引導四化同步發展,從新的系統理論體系上賦予工業化新的目的、動力、方式與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新型工業化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的“大旗”。
新型工業化的內涵與特征
從我國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歷程和取得的豐富經驗來看,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型工業化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以保障國防經濟安全為底線,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人工智能為賦能工具,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保障,提高企業微觀核心競爭力,創造高附加值利潤,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物質供給,為宏觀經濟穩定奠定基礎,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新型工業化具有六大主要特征:
一是自主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以及兩個創新的充分融合,實現關鍵技術的有效突破與迭代應用,以重大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研究引導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二是數實融合,通過實體經濟產生豐富的數據資源,通過數字經濟實現數據的價值創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配合,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倍增;三是高端綠色智能,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具有高技術屬性、高附加值屬性,是綠色產品,也是智能產品;四是協調協同,既包括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現代服務業的協調發展,也包括了三次產業的發展協同;五是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能夠持續迭代升級、拓展應用空間和應用場景,新興產業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撐,未來產業積極占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六是安全,產業基礎的薄弱問題基本解決,主要領域的“短板”“卡脖子”問題不復存在,外部的制約因素無法影響我國經濟的順暢發展。
新型工業化的“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新形勢,從國內來看,我國制造業已經從大而不強走向大而有韌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穩定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一批短板產品和技術實現突破應用,包括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的“新三樣”成為穩外貿和提高制造業外貿質量的重要代表。從國際上看,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增多,資源供給從穩定向趨緊轉變,原材料價格波動增加了制造業中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二是新理念,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型工業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工業的產成品從為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中低端產品逐步向為我國人民提供優質的高端智能產品進行轉變,要堅持問題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科技自立自強的問題、價值鏈中低端的問題、能源體系轉型的問題,同時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為確保經濟發展安全提供支撐。三是新技術,隨著硅材料的大規模應用,一方面光伏產品推動了太陽能的有效利用,成為電力的重要補充,另一方面通過硅材料形成了規模龐大和技術拉動能力強的集成電路產業,極大的促進了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隨著芯片在工業領域的深入應用,大規模數據得以產生、存儲和傳輸,為第四次科技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數字技術將成為此次革命的重要標志,通過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產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并創造數據價值。四是新能源,風、光、核、水等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來源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以抽水蓄能、氫為代表的儲能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發電—儲電—用電方式能夠為工業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能源。五是新方法,推動新型工業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采用新的方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統籌中央地方資源,激發央企民企活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
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提質增效
數字化、智能化是新型工業化最鮮明的特征,也是體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全面普及數字化轉型升級將有力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提質增效,提高科技在產值的貢獻,加快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發應用,實現經濟倍增和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
一是明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目標。到“十四五”末,我國主要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完成數字化轉型,企業充分實現生產經營的數據采集、存儲、傳輸與應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裝備得到大規模應用,部分行業重點企業探索實現大模型的垂直應用。到“十五五”末,數據在大中小企業中自由流動,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貫通,實現研發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倉儲物流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實現普遍應用。
二是開展傳統產業數字化技術改造。一方面,促進傳統產品向下一代智能產品轉變,傳統制造業產品通過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衍生出具備記憶、交互、學習、預測等功能的新產品,具備更好地理解客戶需求、更好地反饋客戶體驗、更好地開展多方位交互、更好地提高產品的價值等四個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鼓勵傳統產業應用國產化機器人、數控機床和成套智能生產線,開展生產過程和運營管理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三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新智能制造場景建設。在未來3至5年,人工智能制造場景將是智能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展生產制造數據的實時檢測,開展基于深度學習的特征分析,搭建數據驅動的研發制造、智能在線實時檢測、智能倉儲與精準配送、智能設備管理與運用、智能能源監測與優化等新智能制造場景。
四是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先圍繞質量控制開展數字化建設,將中小企業的數據采集、存儲和傳輸作為公共產品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好數據運用基礎。圍繞中小企業實際需求,形成基于共性技術產品和個性技術產品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特色化細分行業的專業服務。重視知識的數字化,運用數字化方法將傳統的經驗知識進行沉淀積累。
五是“織鏈成網”在面上開展產業集群的智能制造。立足于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通過統一系統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建設,根據核心產業的需求,形成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健全完善的產業鏈級或細分行業級的公共服務平臺,創新共享制造、協同制造的新模式,集群內部數據自由流動、合作開放、治理安全高效。(經濟參考報 作者朱明皓 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