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不僅是安全線、生命線,還是城市里的風景線、文明線。在斑馬線上,究竟是人車搶道,還是人車禮讓,可以直觀反映出市民的文明素養,折射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從法律上來講,機動車禮讓行人是法定義務,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文明禮讓的意識尚未能深入人心,車與人互相搶道的現象一度成為常態,不僅有損城市形象,更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少交通事故都是由此引發。
規范斑馬線上的通行秩序,加快構建人車禮讓的文明氛圍,既是保障出行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期,全國各地紛紛開展了“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專項整治行動,通過“罰款+扣分”的雙重懲戒措施,讓司機行車時心中存有更多畏戒,倒逼司機遵守行車規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來看,斑馬線前的“車讓人”已經成為常態,而“人讓車”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甚至不時會出現“車讓人走、人等車過”的小卡殼,這實際上是車與人雙方在彼此磨合的必經階段,表明文明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只是雙方還需要時間來培養更多的默契,讓交通運行更加通暢。
文明程度的提升,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會經歷不同階段心理演變的過程,從服從、認同再到內化,是文明養成的基本路徑。文明行為堅持的時間越長,文明的認同就會逐漸鞏固,文明行為就會從習慣開始轉向自覺,文明的默契自然也就會涵養起來,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車讓人,還是人讓車,雙方都不會再有顧忌與疑慮,文明新風就將成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會良好風氣,讓每個人都能夠從中感受到和諧幸福。
建設文明城市,很多地方都體現在斑馬線這樣的“小處”,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的細節之中,比如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與投放、自覺遵守禁煙規定、自覺在公共場合排隊、自覺文明禮貌交談等等,這些雖然看起來只是細枝末節,但卻可以體現出公共意識、規則意識,形成強有力的自我約束,相比于通過法律法規、行政處罰等外部規范措施,發自內心的文明理念可以更為持久、更有效力。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明的傳播者,無論是斑馬線上的禮讓,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言行,都可以潛移默化感染他人,把文明的種子播撒得更廣,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摘自福州文明網(2021.9)